-
技术先进
-
数据安全
-
成熟稳定
-
产业完整
-
自主可控
摩天轮上收录的国产数据库多达280多种,百库大战的背景下,无疑给企业的数据库选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毕竟更换数据库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工作。那么对于决策者来说,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数据库呢,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话题。
没有哪个单位能忍受三天两头的宕机,轻则劳民伤财,重则乌纱不保,所以这个指标放在第一位。纵观当前市场上主流的国产数据库产品,稳定性做的都还不错。用于核心系统的基本都采用多副本的分布式架构,这种架构下少数单节点的故障并不会对数据库整体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而采用单机架构的非核心系统,要么系统压力很小,要么其重要程度不高,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稳定性检测技术也比较成熟,各种极限破坏性测试,持久疲劳性测试,会让稳定性不够好的系统现出原形。
生态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数据库选型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首先,上下游的兼容性问题。
数据库不是独立存在的,作为应用系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组件,选型关系到中间件、操作系统、硬件平台等上下游的产品,良好的生态支持能够大大节省应用改造、数据迁移和日常运维的成本,反之亦然。
其次,SQL语法的兼容性问题。
很多国产库在宣传的时候,都说自己能够兼容Oracle、兼容MySQL。其实兼容也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种是单纯意义上的SQL语法兼容,更重要的是优化器对于复杂SQL性能上的支持,这一点国产数据库和Oracle等国外商业数据库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国产化改造的时候通常需要对SQL语句进行改写,尤其是将复杂的SQL语句尽可能拆分为单表操作,尽量减少多表关联等复杂操作。
第三,社区建设和人才培养。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是不敢轻易去做决策的,对应到数据库选型也一样。所以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的小兵学习了某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兴国产数据库,某个合适的机会就会向领导推荐,甚至将来小兵走上领导岗位,可能就直接拍板了。
国产数据库面世时间比较短,网上能找到的资料相对较少,即使是官方文档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时候依靠自己的DBA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候社区就能派上大的用场。
数据库行业“百团大战”,最终仍然会遵循市场的规律,预计未来的3-5年,最终可能只有不到10%的厂商能够活下来。
总的来说,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是一项复杂度非常高的工程,尤其是核心系统,通常都是以5年期来进行规划的,涉及到的资金投入达亿元以上。错误的决策可能会带来后期运维等多方面的成本增加,严重的甚至导致上亿的投入打水漂。
注:以上部分内容来源数据最前线,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了解更多干货,可通过下方扫码关注
详情咨询
可扫码添加上智启元官方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