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数据库AWR,还差多远17认证网

正规官方授权
更专业・更权威

国产数据库AWR,还差多远

Oracle AWR,是Oracle DBA最为常用的功能之一,是DBA分析、排查、解决、优化数据库的强有力工具。随着数据库国产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系统迁移到国产数据库中,那么DBA常常关注的AWR功能,国产数据库的能力又如何呢?这里选取了部分国产数据库,与Oracle进行对比,也为国产数据库的树立个目标。
1. 诊断标杆产品:Oracle AWR
Oracle自动工作负载仓库(AWR)是Oracle数据库性能诊断与优化体系的核心组件,其功能与意义远不止于一份静态报告,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驱动的性能管理生态系统。AWR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传统“救火式”的性能排查模式,将其提升至“预测-预防-精准定位-持续优化”的闭环治理高度。1).核心功能:多维度的性能数据全景图

AWR的功能建立在“快照”这一基础概念之上。它以固定时间间隔(默认1小时)自动捕获整个数据库实例的详细运行时状态,形成一个个数据快照,并将其持久化保存在SYSAUX表空间中。基于这些快照,AWR实现了三大核心功能:

  • 全栈式性能数据采集与整合:AWR的采集范围覆盖了数据库性能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包括宏观的时间模型统计(如DB Time, DB CPU),清晰地展示了数据库时间在SQL执行、解析、PL/SQL运行等环节的分布,还深入到等待事件层面,精准定位导致性能瓶颈的具体原因,是I/O问题(如db file sequential read)、锁竞争(如enq: TX – row lock contention)还是内部资源争用。同时,它对SQL语句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从执行时间、CPU消耗、逻辑读/物理读到执行计划,识别出高负载、低效的SQL。此外,它还整合了操作系统关键指标(主机CPU、内存、I/O),将数据库性能与底层基础设施资源关联起来,避免了诊断的盲区。
  • 智能化的对比分析与趋势研判:AWR的精髓在于“对比”。它允许用户选择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快照生成一份“对比报告”。这份报告不仅能列出各项指标的绝对值,更能清晰地展示出在选定时间段内,每个指标的变化量、增长率或下降率。这使得DBA能够轻松回答诸如“为什么今天上午10点的系统响应比昨天同时段慢了一倍?”这类关键问题。通过趋势分析,AWR可以帮助识别潜在问题,例如,观察到“Buffer Cache Hit Ratio”在持续缓慢下降,可能预示着需要调整SGA大小或优化SQL以减少物理读。
  • 主动的诊断建议与根因定位:基于AWR收集的海量数据,Oracle内置的自动数据库诊断监视器(ADDM) 会像一位资深专家一样,自动分析快照间隔内的性能数据。ADDM不仅指出“发生了什么”性能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出“为什么会发生”,并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如“建议为SQL_ID ‘abc123’创建索引”或“共享池大小不足,建议扩容”。此外,活动会话历史(ASH) 功能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对活动会话进行采样,当发生短暂的性能尖刺(如持续仅几分钟的锁等待风暴)时,即使它发生在快照周期内,ASH也能提供秒级精度的历史回放,实现精准的根因定位。

这里我将上面这些能力总结为一张表格如下:

2).深远意义:从“救火”到“预防”的哲学变革
AWR的意义超越了技术工具层面,它代表了一种数据库运维理念的升维。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 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性能管理闭环:在AWR出现之前,DBA往往在用户抱怨系统缓慢时才开始排查,过程如同“大海捞针”,极度依赖个人经验和运气。AWR将这种被动的“救火”模式转变为主动的“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定期审查AWR报告,DBA可以在小问题演变成严重故障前发现隐患,实施优化。AWR提供的量化数据使得性能优化工作可计划、可衡量、可复盘,形成了“监控-分析-优化-验证”的完整闭环。
  • 降低技术门槛,沉淀组织知识:数据库性能优化是门高深的艺术,高度依赖DBA的个人能力。AWR通过标准化的报告和ADDM的自动化建议,将许多复杂的分析过程固化下来。这使得中级甚至初级DBA也能快速上手,依据数据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AWR报告本身成为一份份标准化的“病历”,沉淀了组织在处理各类性能问题时的经验和知识,为后续的问题排查和新人培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为容量规划与架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AWR报告中长期积累的历史性能数据是进行容量规划最可靠的依据。通过分析业务增长与系统负载(如DB Time、TPS)之间的关系,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的硬件资源需求,避免资源过度配置或不足。在系统架构升级、迁移等关键决策中,AWR提供的基准性能数据是不可或缺的论证基础。
  • 构建统一的性能沟通语言:当开发、运维、架构师乃至业务部门讨论性能问题时,常常因缺乏统一标准而陷入“感觉慢”的争论。AWR报告提供了客观的、量化的数据基准,如“该事务的DB Time增长了50ms”或“该SQL的逻辑读高达百万次”。这种基于数据的沟通,极大地提升了跨部门协作解决复杂性能问题的效率。

综上,Oracle AWR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技术工具,更是现代数据库精细化运维的基石。它通过全量数据采集、智能对比分析和自动化诊断,将性能管理从一门“艺术”转变为一门“科学”,最终赋能组织构建起高性能、高可用的数据服务能力。

2. 国产数据库的AWR能力
国产数据库一直将Oracle AWR功能,作为学习目标之一。下面以Kingbase为例,看看其AWR是如何实现的?1).Kingbase AWR

Kingbase数据库在运行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各类性能统计数据以性能视图的形式存在,然而这些数据会随着系统运行实时更新变化,导致DBA无法查看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KWR快照通过记录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动态性能视图差值来保存历史统计信息。该功能可由后台进程kwr collector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默认为每小时一次)自动执行快照操作,同时DBA也可以通过手动执行SQL语句的方式来创建快照。这些KWR快照为性能分析工具KWR、KDDM以及KWR DIFF报告提供必要的统计基础数据,并用于生成数据库的时间模型,从而支持进行深入的性能调优工作。

2).国产数据库AWR 对比

✦ 报告结构完整性
Oracle AWR在结构完整性方面涵盖了从宏观负载到微观等待事件的全面性能诊断要素。报告不仅包括负载概要、时间模型、等待事件、SQL统计、内存缓存、操作系统统计和历史对比等核心模块,而且这些模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数据关联和逻辑链条。例如,时间模型能够将DB Time分解为解析时间、执行时间等细分项,从而精准定位性能瓶颈;等待事件分类与SQL统计相结合,可以快速识别根因;操作系统统计则提供了主机资源层面的上下文,避免了诊断盲区。这种结构完整性使得DBA能够从现象出发,逐步深入,最终找到问题的本质,体现了真正的诊断深度和实用性。
相比之下,国产数据库在AWR报告结构完整性方面存在显著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关键模块缺失或简化,如时间模型不完整或空白,导致无法精细量化性能瓶颈;二是数据关联性弱,各模块孤立,缺乏逻辑链条,难以从现象推导根因;三是操作系统集成不足,无法提供主机资源层面的全面视图,增加了诊断成本;四是历史分析功能薄弱,缺乏多快照对比和趋势分析能力;五是可交互性和可读性差,报告静态化,缺乏钻取和动态过滤功能,影响用户体验。针对这些差距,改进应聚焦于提升结构完整性和诊断深度。首先,国产数据库应补全核心模块,特别是时间模型,实现DB Time的细分解,并与等待事件、SQL统计关联。其次,加强操作系统集成,自动采集主机CPU、内存、I/O、网络等指标,形成数据库与主机的统一视图。第三,增加SQL分析维度,支持执行计划对比、逻辑读/物理读排序,并引入绑定变量分析。第四,实现历史快照对比功能,支持性能趋势分析和变化量化。第五,优化报告可交互性,采用HTML动态钻取、图表可视化等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此外,长期来看,应引入智能化元素,如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异常检测和根因推荐,从而构建预测性诊断生态。
✦ 指标丰富度
Oracle AWR在指标丰富度方面不仅在于采集指标的广度,更在于指标之间的深度关联与可解释性。其核心性能指标,覆盖从宏观实例负载到微观等待事件的各个层面。例如,在负载层面,它不仅提供每秒事务数(TPS)、每秒查询数(QPS)等吞吐量指标,更有关键的数据库时间(DB Time) 和数据库CPU时间(DB CPU),这两者直接反映了数据库的真实工作负荷。更重要的是,通过时间模型(Time Model),Oracle将DB Time分解为解析时间(Parse Time)、执行时间(Execute Time)、硬解析时间等,使DBA能精准判断时间消耗在哪个环节。在SQL层面,它提供执行时间、CPU耗时、逻辑读(Buffer Gets)、物理读(Disk Reads)、执行次数、行处理量等多维度排序,并能直接关联到执行计划。在等待事件层面,它不仅列出事件名称和总耗时,还提供事件分类(如User I/O、Concurrency)、平均等待时间以及Histogram分布,从而区分是偶发性长等待还是持续性瓶颈。此外,它还无缝集成操作系统指标(如主机CPU利用率、I/O吞吐量、内存压力),形成完整的全栈性能视图。这种极致的丰富度使得任何一个性能问题都能通过交叉关联多个指标迅速定位根因。
反观国产数据库,在指标丰富度上存在显著且多层次的差距。核心差距体现在:一是关键深度指标的缺失,尤其是时间模型的分解指标,导致无法进行精细化瓶颈分析;二是指标关联性弱,SQL、等待事件、操作系统资源等指标之间彼此孤立,没有形成Oracle那样的诊断证据链;三是采集粒度不足,缺乏Histogram等高级统计,难以诊断偶发问题。针对这些差距,改进建议应聚焦于“深度”和“关联”两大主题。首先,必须补全核心深度指标,特别是实现DB Time的细分解,并增加SQL的逻辑读/物理读、执行计划哈希值等关键维度。其次,强化指标关联设计,使DBA能从高DB Time追溯到时间模型,再关联到具体的等待事件和消耗资源的SQL,并最终通过操作系统指标确认根因。第三,提升采集粒度,为等待事件等指标增加Histogram分布统计,以捕获瞬时性能问题。第四,深化操作系统集成,从仅采集CPU和内存扩展到采集详细的磁盘I/O、网络连接等指标,构建真正的全栈监控。
✦ SQL分析维度
Oracle AWR在SQL分析维度上提供了多维度、可关联、可追溯的深度分析能力。Oracle不仅能够从执行时间(Elapsed Time)、CPU耗时(CPU Time)、逻辑读(Buffer Gets)、物理读(Disk Reads)、执行次数(Executions)、行处理量(Rows Processed) 等多个独立维度对Top SQL进行排序,更能将这些维度交叉关联。例如,它可以快速找出“逻辑读最高”的SQL(可能存在全表扫描)与“物理读最高”的SQL(可能引发I/O瓶颈)之间的关联,并能立即查看其完整的执行计划(Execution Plan),甚至包括历史执行计划的变更情况。更重要的是,它能暴露绑定变量(Bind Variables) 的值,这对于诊断因变量值变化导致的性能突变(如索引失效)至关重要。此外,Oracle还将SQL与等待事件(Wait Events) 直接关联,明确指出某条SQL在等待什么资源(如db file sequential read
),从而形成“SQL消耗资源→引发等待→导致性能下降”的完整证据链。这种立体的、多视角的分析能力,使得DBA能够精准定位SQL性能问题的根源,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
相比之下,国产数据库的SQL分析维度显得单薄且线性,核心差距在于:一是维度单一,无法从CPU、I/O、执行次数等多角度全面评估SQL开销;二是深度缺失,极度缺乏对执行计划和绑定变量的分析能力,导致无法定位“为什么慢”的根本原因;三是关联性弱,SQL指标与等待事件、操作系统资源等数据孤立,无法形成完整的诊断证据链。针对这些差距,改进建议必须聚焦于从“统计”到“诊断” 的转变。首先,必须增加核心资源维度,补全对逻辑读、物理读、CPU耗时等指标的排序和支持,这是精准识别SQL对系统资源消耗的基础。其次,必须实现执行计划的自动捕获与展示,这是分析SQL执行效率的灵魂,最好能支持历史执行计划的对比,以发现因统计信息变化导致的计划回归。第三,需要提供绑定变量窥探(Bind Peeking)功能,或在报告中暴露变量值,这对于诊断数据倾斜引起的性能问题至关重要。第四,强化关联分析,点击一条高消耗的SQL,应能直接关联到它引发的等待事件和消耗的主机I/O资源,从而快速定位瓶颈。
✦ 等待事件分析
Oracle AWR在等待事件分析方面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可关联、可深挖的诊断体系。Oracle不仅提供完整的等待事件分类(如User I/O、System I/O、Concurrency、Network等),还能对每个事件进行详细统计,包括总等待时间、平均等待时间、等待次数等,并进一步通过Histogram分布展示等待时间的分布情况(如多少等待在1ms以内,多少在1-10ms等),这有助于区分偶发性长等待和持续性瓶颈。更重要的是,Oracle能将等待事件与SQL语句、会话信息、操作系统资源(如磁盘I/O、网络延迟)直接关联,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例如,当发现db file sequential read
等待事件激增时,DBA可以立即钻取到导致该等待的Top SQL,查看其执行计划,并关联到具体的数据文件或表空间,甚至进一步检查主机磁盘的I/O吞吐量和延迟指标。这种深度分析能力使得Oracle能够精准定位性能问题的根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
相比之下,国产数据库在等待事件分析方面的共同差距体现在:一是缺乏深度统计信息,如Histogram分布,导致无法分析等待时间的分布模式;二是分类能力不足,无法将等待事件按类型(如I/O、锁、网络)细化,难以快速识别问题领域;三是关联性弱,等待事件与SQL、操作系统资源等数据孤立,无法形成诊断证据链;四是可交互性差,缺乏钻取功能,不能从等待事件直接跳转到相关SQL或主机指标。针对这些差距,改进建议应聚焦于提升分析的深度和关联性。首先,国产数据库应补全等待事件的基本统计维度,包括总等待时间、平均等待时间、等待次数,并强制实现Histogram分布功能,以支持偶发性能问题的诊断。其次,引入等待事件分类体系,如按User I/O、System I/O、Concurrency等类别分组,帮助DBA快速缩小问题范围。第三,增强数据关联能力,使等待事件能直接链接到Top SQL和执行计划,并能关联操作系统指标(如磁盘I/O延迟、网络吞吐量),形成端到端的诊断视图。第四,优化可交互性,支持从等待事件钻取到详细会话信息或资源消耗数据,提升排查效率。
✦ 操作系统集成
Oracle AWR报告在操作系统集成方面不仅限于数据库内部指标的监控,而是深度融入了主机层的资源使用情况,提供了全面的全栈性能视图。Oracle AWR能够自动采集并展示详细的操作系统指标,包括主机CPU使用率(细分用户态、系统态、I/O等待时间等)、内存使用情况(如物理内存、虚拟内存、交换空间使用率)、磁盘I/O(如读写吞吐量、I/O延迟、队列深度)以及网络统计(如带宽使用、连接数等)。这些数据与数据库性能指标(如DB Time、等待事件、SQL执行效率)紧密关联,使得DBA能够快速判断性能问题是否源于底层硬件资源瓶颈。例如,当数据库出现高I/O等待时,Oracle AWR可以直接关联到具体磁盘的I/O吞吐量和延迟指标,从而确认是存储系统的问题而非数据库配置问题。这种集成提供了端到端的诊断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故障定位的效率。
相比之下,国产数据库在操作系统集成方面的共同差距体现在:一是数据采集不全,缺乏详细的OS指标(如磁盘I/O延迟、网络带宽);二是关联性弱,OS数据与数据库性能指标孤立,无法形成连贯的诊断证据链;三是历史分析缺失,无法提供OS指标的趋势对比,难以识别资源使用的变化模式。这些差距使得国产数据库的AWR报告在整体性能诊断中显得孤立和片面。针对这些差距,改进建议应聚焦于增强OS集成的深度和实用性。首先,国产数据库应扩展数据采集范围,自动收集关键OS指标,包括CPU细分时间、内存压力、磁盘I/O吞吐量和延迟、网络统计等,并确保这些数据以细节形式呈现。其次,必须强化数据关联能力,实现OS指标与数据库指标(如等待事件、SQL执行)的自动链接,例如,当发现高I/O等待时,AWR报告应能直接指向相关的磁盘I/O指标和导致该I/O的Top SQL。第三,引入历史趋势分析,支持OS指标的多时间点对比,帮助识别资源使用的长期模式或突变。最后,提升可交互性,允许DBA从OS指标钻取到更详细的系统监控数据,形成无缝的诊断体验。
✦ 可读性与交互性
Oracle AWR报告在可读性与交互性方面注重用户体验,提供了高度直观和交互式的分析环境。报告采用HTML格式,布局清晰,章节分明,使用表格、图表和颜色编码来突出关键指标,如用红色高亮性能瓶颈,使DBA能快速识别问题。交互性方面,Oracle AWR支持丰富的钻取功能,例如点击SQL ID可以直接查看执行计划、绑定变量和历史执行统计,从等待事件可以链接到相关的SQL语句或会话详情,甚至能跳转到操作系统资源指标,形成无缝的诊断流程。此外,报告支持动态过滤和排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时间范围、指标排序或隐藏无关数据,极大地提升了分析效率。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专业门槛,使中级DBA也能有效使用,还加速了问题根因定位。
相比之下,国产数据库的AWR报告在可读性与交互性上的共同差距在于:报告布局单调,缺乏可视化元素和层次结构,使关键信息埋没在文本中;交互功能严重不足,无法支持钻取、链接或动态操作,导致诊断过程线性且耗时;用户体验差,需要DBA具备更高专业知识来手动整合数据。这些差距使得国产报告更像数据堆砌而非诊断工具,影响了整体运维效率。针对这些差距,改进建议应聚焦于提升报告的视觉设计和交互体验。首先,国产数据库应采用现代Web技术,优化HTML报告布局,引入图表、仪表盘和颜色编码,使数据可视化,突出重点指标。其次,必须实现基本的交互功能,如点击SQL ID查看执行计划、从等待事件链接到相关SQL,并支持动态过滤和排序,允许用户自定义视图。此外,应确保报告在不同浏览器和设备上渲染一致,避免格式错乱。长期来看,可以借鉴Oracle的设计哲学,构建集成式的诊断平台,支持一键钻取和跨模块关联,从而降低使用门槛,提升诊断速度。
 

想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考试相关

扫码添加上智启元官方客服微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7认证网 » 国产数据库AWR,还差多远
分享到:0

评论已关闭。

400-663-6632
咨询老师
咨询老师
咨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