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2025的”成功”,归于转型云厂商,收入增长11%,达到159亿美元17认证网

正规官方授权
更专业・更权威

Oracle 2025的”成功”,归于转型云厂商,收入增长11%,达到159亿美元

原文转自墨天轮,作者:AustinDatabases

Oracle最近好消息不断(不过不是在中国),根据官方媒体,ORACLE的股价正在与其他的云计算的巨头的差距逐渐缩小,这主要在于Oracle明智的云战略,之前经常有人吐槽Oracle云战略的失败,与线下数据库的问题,在2024年Oracle转型为大型云厂商的成功就给了很多不看好Oracle云发展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而2025年Oracle的云战略+AI让这家传统的数据库企业,获得11%的营收增长,达到了159亿美元。

Oracle 云战略成功

译文

将数据库和云服务“AI 中心化”之后,Oracle 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这对 Oracle 来说是全新的局面。过去我和其他人都批评它太慢接受云计算的现实。也因此,微软 Azure 和亚马逊 AWS 早些年在数据库领域超越了 Oracle,因为云已成为企业 IT 的核心战略。

但 Oracle 找到了另一条出路。

几十年来,Oracle 数据库一直是企业 IT 的核心,是全球大量关键数据的系统记录平台。Oracle 并没有试图与 OpenAI 或 Google 在基础大模型领域正面对抗,而是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更实用的方案:在自己的云环境中安全运行 AI,并基于自己的数据做智能分析。新推出的 Oracle Database 23ai 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将 AI 能力直接集成进数据库,让企业无需将数据导出至第三方服务,就能获得洞察。

这策略很聪明,但还不够。要维持这波增长势头,Oracle 还需要在一个它长期表现不佳的领域取得突破:赢得开发者的支持。毕竟,开发者才是构建未来应用的人,而这些应用才会真正调用那些 Oracle 数据。

云原生 AI 更青睐数据库厂商 过去几年,大语言模型(LLM)通过处理海量公开数据展示了惊人的能力(尽管像 Reddit 这样的数据提供者对此并不总是情愿)。但这些模型在真正进入企业场景时却频频受挫,面临安全、合规等现实问题——它们对互联网了解得再多,也对某家企业的内部数据一无所知。企业尝试通过 RAG(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绕开这些问题,但真正的机会在于:谁能让企业在自己的基础设施上,安全地将 AI 应用于自己的数据,谁就能赢得这场 AI 金矿战。

已经有一些厂商找到了答案。在我工作的 MongoDB,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将向量嵌入(vector embedding)和业务数据存储在一起,这非常实用。Oracle 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财报电话会上提到类似场景,同时表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今年将在数据中心建设上投入 210 亿美元,是四年前的 10 倍以上。

毫不意外,Oracle 创始人兼 CTO Larry Ellison 在财报电话会上大肆炫耀,称 Oracle 在企业 AI 中拥有主场优势:“那些公司说自己有所有数据,所以能做好 AI……问题是他们没有这些数据。我们有。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数据,绝大多数都存在 Oracle 数据库里。”虽然是典型的 Ellison 式夸张,但确实有几分道理:Oracle 数据库仍遍布全球大型企业,是大量业务关键数据的存储地。

Oracle 正在借助这一优势,将数据库和云服务“AI 中心化”。它的宣传语是:企业可以基于现有的 Oracle 应用和数据库,安全、可靠地获取 AI 驱动的洞察,而无需将数据迁移到其他新平台。“我们是让企业使用自己数据和 AI 模型的关键使能者,”Ellison 说,“其他人都没做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数据库业务将大幅增长。”

在 Oracle 看来,企业 AI 的真正掘金点不在于炒作通用大模型,而是帮助企业将 AI 应用于自己的数据。值得一提的是,Oracle 也变得不像过去那么“Oracle 式”了,它正拥抱多云战略。不再强迫所有工作负载都运行在 OCI(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上,而是将 Oracle 数据库带到 AWS、Google Cloud 和 Azure 上。对于关注数据主权、延迟,或是想避免供应商绑定的企业来说,这是个颇具吸引力的方案。

但故事还没讲完。要真正完成转型,Oracle 还需要找到和开发者的相处之道。

缺失的一块 十一年前,我指出 Oracle 云战略的缺口:“Oracle 为现有客户建了个云,但不是为开发者建的——那些正在构建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以及其他现代应用的开发者。”后来我继续强调这一点,称 Oracle 始终未能解决“开发者几乎完全不感兴趣”的问题。

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Oracle 的云增长主要来自于对 CIO 的销售,而不是开发者。它通过和已信任 Oracle 的客户签下大单,帮助他们将原有 Oracle 工作负载迁移至云端。这是一条合理且利润丰厚的路径,但这也让 Oracle 在更广泛的开发者社区中处于边缘地位。

那为什么开发者的热情很重要?因为在云时代,开发者往往是推动技术采用的新“决策者”。

大银行的 CIO 可能会签下一份 Oracle 的 ERP 或数据库合同,但下一个划时代的应用是谁写的?往往是企业里的开发者和数据科学家。而他们面前有无数云端选择,如果 Oracle 不是他们构建应用时想到的平台,就会错失那些与既有 Oracle 系统无关的新型工作负载。

一个温和的建议 不是我来替 Oracle 出谋划策,但有一些显而易见(虽然不容易做到)的方向值得尝试。

Oracle 不必变得“硅谷创业公司那样酷”,但确实需要降低门槛,让好奇的工程师或小团队可以轻松选择 Oracle(包括 MySQL)来做项目。比如,很多年前 Oracle 就把 MySQL 的开源主导地位拱手让给了 Postgres。是否开放 MySQL 的治理结构尚不可知,但也许这正是让它与 Postgres 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唯一办法。MySQL 的底层工程很棒,但它需要社区。

比这更容易的是:继续改进上手流程和定价模式,让开发者可以轻松启动。AWS 能赢得开发者青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刷卡即用”、透明的按需计费。Oracle 在这方面已经进步不少,OCI 提供免费套餐,也有许多服务定价清晰。但还可以做得更多,比如给创业公司、个人开发者或开源项目提供大方的免费额度,从而促进底层生态成长。

Oracle 还可以像微软那样,加大开发者社区和会议的参与度,宣传“基于 OCI 构建”的成功案例,扩展面向开发者的支持和培训计划。实际上,Oracle 已经开始朝这方向努力。在 2024 年的 CloudWorld 大会上,Oracle 推出了 Oracle Code Assist(Java 开发者专用的 AI 编程助手)和新一代 Kubernetes 引擎,以更好支持云原生和 AI 应用。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但关键是,要真正把工具送到开发者手里,并根据反馈持续改进,这需要一个更强的开发者布道团队。

最后一点,Oracle 应该把自己的核心优势——高性能数据库和数据管理能力——打包成易于开发者使用的服务。新推出的 Oracle Database 23c 包含很多“AI”特性(如 JSON-关系双视图、向量搜索等),听起来很酷。但 Oracle 要做的是:让开发者能迅速创建一个数据库实例,导入数据,并通过 API 或驱动程序调用,就能开始构建 AI 驱动的应用。换句话说:让这些强大的技术真正“触手可及”。

Oracle 正在实现科技公司罕见的“第二春”:在发展数十年之后重新焕发活力。凭借其在数据库、企业应用和高性能云基础设施方面的深厚积累,Oracle 成功抓住了 AI 时代的机会。

接下来,它还需要做的,是将影响力扩展到那些并非传统 Oracle 客户的开发者人群中。如果能在不牺牲企业级强项的前提下,与开发者建立起真正的连接,Oracle 的增长潜力或许还远未触顶。


看完 https://www.infoworld.com/article/4007097/the-key-to-oracles-ai-future.html 原文,总结一句话。

Oracle曾经被世人不看好的云战略,已经是过去式,国际大型数据库厂商已经不是拥抱云的阶段,而是云就是他们的生命,ORACLE 也在大力的搞自己的云原生数据库,开展云开发者的支持工作,文中指出,ORACLE成功的抓住了AI通过云形式的输出模式,而ORACLE在云上的成功是否在警示,国内的大型数据库开发商的未来工作方向。

ORACLE 云战略大举成功给国内的数据库厂商留下什么可以借鉴的东西

想了解更多资讯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考试相关

扫码添加上智启元官方客服微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7认证网 » Oracle 2025的”成功”,归于转型云厂商,收入增长11%,达到159亿美元
分享到:0

评论已关闭。

400-663-6632
咨询老师
咨询老师
咨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