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此外,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 的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 更是明确 对央国企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指导方向 提出要促进国有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包括建设基础数字技术平台、构建数据治理体系、推进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用户服务敏捷化、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
对于央国企而言,采用云原生等新兴技术加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 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寻云原生转型的成功路径,为 企业 数字化转型提速。
一、云原生转型的时代背景
1、政策驱动:推进央国企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
以云原生加速数字化转型是央国企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习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做出了“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采用云原生等新兴技术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践行“两个维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
以云原生加速数字化转型是央国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益尝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大势、着眼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制胜之策。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国有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做出更大贡献、体现更大作为,有利于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
以云原生加速数字化转型是央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向数字时代迈进的增速变轨期,以云原生、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国有企业抓住新技术发展机遇,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在数字经济大潮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以云原生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央国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数字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采用云原生等重要科技手段和赋能工具,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为产业数字化能,为数字产业化注智,实现企业以及产业层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国有企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战略发展意义。
2、业务需要:云原生已被证明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短路径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把企业实现核心价值的方式和数字化的技术和渠道相融合。以金融行业为例,过去,网点是银行实现息、储、放贷等核心价值的主要途径,现在 APP 已经变成了银行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甚至互联网银行在诞生之初根本就没有网点,APP是他们实现价值的唯一方式。
当一个企业发生数字化转型,这个企业IT部门就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原来企业IT 和企业财务、法务、人力资源都是支持部门、成本中心,但是现在他们开始变成了企业运营和实现价值、实现增长的核心抓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传统IT 必然会面临多方面的需求和挑战。
首先,大量新增企业应用的运维。以往运维的应用主要是ERP、财务、OA 系统,数字化转型时代,大量新兴数字化业务的数量可能带来几何级的增加,比如,灵雀云服务的一些城商行的渠道系统上已经有多达8千+服务,而股份制银行客户更是运营着 10 万+服务。
第二,不断增长的企业自研应用。以前企业更多通过采购获得新的IT能力,但是现在数字化业务和企业核心业务息息相关,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结合业务需求不断打磨、自研才是可行途径。奶企、房地产这种相对传统的企业也在向“软件企业”转型,Gartner 指出 2020 年企业有 75%的业务来自于自研而非采购。第三,频繁业务迁移或升级带来的敏捷 IT 需求。以某快递公司为例,每周二周四要针对 30 个国家 3300 个业务进行升级,这需要非常惊人的敏捷度。
最后,业务复杂度导致业务必须要解耦。传统业务系统,更多是基于信息的记录但是在数字化的今天,系统更多是基于交互。因此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传统单体架构在功能开发、软件交付、测试更新等各方面都不能胜任。从单体式架构解耦变成小服务甚至微服务才是良策。
这些也是“敏态 IT”的需求,敏态 IT 对传统IT 意味着强烈的“破坏性”、“颠覆性”。基于过去标准构建的IT 运维和运营体系在敏态IT的面前变得疲于应对、捉襟见肘。这就需要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技术体系来解决敏捷IT问题,这个解决方法就是云原生。
3、科技变革:以容器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
据 Gartner 预测,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云原生化的进程,更多地采用本地云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到 2025 年,成熟经济体中85%的大型企业将更多地使用容器管理,远高于 2022年的 30%。
IDC预测也表明,容器软件市场在近几年呈爆发式增长,并且未来五年仍然会保持超过 40% 的复合增长率。到 2025 年,容器基础架构软件市场收入将与虚拟化软件市场、云系统软件市场齐平,成为近几年促使软件定义计算市场增长的新动力。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容器管理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对于广大企业来说,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商业敏捷运营能力变得愈发重要,这就要求传统企业必须进行 IT 革新,一场以软件为核心的变革正在悄然展开,当采用容器管理成为一种新常态,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容器的潜力,尽可能多地享受云原生的红利,也就成为了企业未来几年必须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计划将增加企业对于云原生的需求,相应地也会导致容器的使用增加,从而进一步导致对容器管理(软件和云服务)的增加。云原生使得企业快速、持续创新成为可能,“高效、敏捷、可靠”是它的关键词,云原生带来的不仅仅是应用的云上部署,而是意味着全新 IT 的重塑,包括开发模式、系统架构、部署模式、基础设施、组织文化等一系列的自动化、敏捷化演进和迭代。
相较于传统的应用架构,采用以容器为核心的云原生架构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潜在好处。在高弹性、高可用、高安全性的云原生架构下,企业得以将更多精力聚焦于业务创新上,而不必再操心容器技术的细枝未节,不仅能够实现敏捷开发流程、快速运维部署,大幅提升开发人员的整体生产力,而且对 CI/CD 管道的配置、DevOps实现也是一个福音。无论是从资源配置优化角度,还是从企业敏捷运营角度来看,云原生都是企业降本增效的理想赋能工具。
据 Gartner 预测,对更高层次的创新、灵活性和弹性的需求,将导致基于云的容器管理服务成为 2025 年之前 85%新的定制化企业应用程序的默认选择(2022年公有云的默认选择仅为 55%)。这也意味着采用容器管理的现代化应用已成必然趋势,更早采用容器管理服务的企业将在数字化转型中获得更多优势。
CNBPA 最新的调研结果表明,业务应用的敏捷开发、智能运维、性能优化是企业选择拥抱云原生的重要驱动力,传统的技术架构已经不足以支撑日益多元的业务应用需求,而以容器为核心的云原生化改造则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从传统应用到现代化应用的完美过渡,将软件发布速度提高3至4倍,故障率减少 80%以上,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容器为代表的云原生已成为企业实现应用现代化、抢占数字化转型先机的最佳路径。
想了解更多资讯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考试相关
扫码添加上智启元官方客服微信👇